01
“还好3月大阳春出掉了。”
看着连续几个月下滑的二手房成交量,已经还清所有贷款的刘小姐,既轻松又庆幸。
刘小姐的房子位于城东九堡,是一套114㎡三房。因为是闲置房,她于2021年开始兜售,但房价却从最高的450万一路卖到270万才成交。
明明一开始的卖房节点,赶上了行情巅峰期,怎么会是这种结局?
这是因为九堡板块相对弱势,流通性不强;另外,房子上架不久楼市就进入了调整期,“挤牙膏式”的降价又滞后于市场。
直到去年9月,整整3年,这套房子才遇到第一个面谈客户,你敢信?
当时这位客户出价280万,刘小姐已经打定主意卖掉。但后来,因为客户不太有信心,最终不了了之。
直到今年3月,借助于声势浩大的大阳春,才等来第二位客户。一番沟通对垒下来,最终出价270万。虽有不甘,但在自我攻略后,刘小姐最终选择签约。
“虽然缩水大半,但这势头能成交就不错了,而且清了负债,也算白住了好几年。”刘小姐自我安慰道。
因为房子是2011年一手买入的,单价不到2万,基本保住了利息。
02
但也不是人人都像刘小姐这样果断,还有一堆人在懊悔中,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行情。
比如2018年从万人摇号大军中杀出重围的王先生,其入手的某主城小户型,交付后一度从2万+涨到4万+,实现了翻倍。
本来高点出手,这绝对算得上是一次完美操作。
王先生也确实在2021年就开始卖房,但犯了和刘小姐一样的问题,心气高,每次调价都慢市场半拍。
以致于一路钝刀割肉。2023年底本有机会单价3万+出手,但因嫌低未能成交。
今年3月,中介带看增多,亦有一些客户出价。但还是因为总价与心理预期相差10万,推翻了自己定下的“3月必卖房计划”。如今连带看都少之又少。
无独有偶。身边还有一位朋友,也是类似经历。2016年赶在G20峰会前,以不到500万的总价拿下了一套滨江一桥南的一线江景大户型:230㎡毛坯。
2021年总价一度涨到900万,但当时总觉得还会涨。于是不仅没卖,还把房子托管,边赚租金边待涨。
可现在,房价一路回落,租金也下滑了不少。
“原来月租8000多元,现在只有6000多元,每月房贷自己还得贴几千。”朋友说,这还是提前还了部分贷款的结果。
按朋友所说,这套房子如果现在想成交,亏利息是肯定的,实在不情愿。
自己住过去吧,成本又高。毕竟是230㎡的毛坯房,装修投入不菲。“就这样先出租着,走一步看一步吧。”朋友无奈说道。
03
其实像王先生他们这样的,已经算相对幸运了。
在过去这波跌宕起伏的行情中,真正惨烈的是那批2021年前后高点买入二手房,或者买入临安、富阳等远郊盘的购房者。
在某红书平台上,只要输入“房子亏本”等相关字眼,会轻松跳出满屏的“血泪史”。
当中,不乏亏掉首付,甚至资不抵债的事例。他们的普遍心态是:经历过楼市巅峰,舍不得割肉出局,希望重现辉煌,但又担忧房价会继续下行。
其实很多人都明白,面对高企库存和不限价品质新房的围堵,普通二手房很难再有大行情,但就是不甘。
这种普遍且复杂的心态,本质上就是“时间的囚徒”:
被牢牢锁在过去的价值锚点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之间,进行着一场大概率失败的“心理防御战”。
“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(首付、月供、心血),现在卖出不仅赚不到,还要倒贴,那我这些年的坚持算什么?”有购房者说。
为了避免体验这种确定的“损失痛苦”,很多人宁愿选择消极面对,哪怕后者可能让你损失更多;还有人用过去的经验推演未来,认为繁荣必会重现。
最终,困住你的不是市场,而是你为自己设定的、那个基于过去辉煌的“心理止损点”。
04
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痛苦的困境。
对于陷入这种困局的房东来说,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,只有基于自身情况的“最优解”:从感性的“不甘心”转向理性的“算总账”。
首先,停止纠结“亏了多少”,而是计算“未来会怎样”。
你的收入能否无压力覆盖月供和生活开支?你的房子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带看甚至没有询价了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决策天平应该向“出售”倾斜。
其次,对未来市场的预期,决定了处理方式。
如果看空后市,那就果断出手。及时止损释放出的现金和精力,用于其他投资或改善生活,其创造的价值可能远高于你在一套下跌的房子上苦苦挣扎。
如果看好后市,那就坚守阵地,从“投资者”变为“长期资产持有者”。降低预期,主要收益将来自租金而非资产增值。
最重要的还是调整心态。房地产是强周期行业,有高峰就有低谷。
忘记你的买入价,市场从不关心你的成本高低。你的选择不应该是“死扛”或“割肉”这种情绪化的选择,而应是一次基于精确财务计算的理性决策。
数字会给出真实答案,打破“不甘心”的幻觉。
但无论如何,只要做好决策,就要快速行动。毕竟在当下的杭州市场,犹豫和拖延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本。
富牛网配资-富牛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网站官网-外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