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十二年(234年),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,享年仅五十四岁。诸葛亮在临终前秘密上表刘禅,建议若他不幸去世,后事应交由蒋琬处理。应此指示,蒋琬迅速被任命为尚书令,随后又晋升为益州刺史、大将军,并封为安阳亭侯,成为蜀汉政权的首任大将军。蒋琬的职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,而且他在担任大将军期间表现出色,赢得了朝野的普遍尊重和赞誉。
蒋琬身为位高权重的蜀汉大将军,具有两个表弟,一个是刘敏,另一个是潘濬。刘敏活跃于蜀汉军事舞台,曾协助王平在汉中坚守,成功抵挡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的十万大军的进攻。刘敏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,也在军事战略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。相较之下,潘濬则在荆州陷落后投效东吴,并在孙权称帝后被任命为少府、太常,封为刘阳侯。尽管两人的立场不同,但他们的成就都不可小觑,各自为蜀汉和东吴的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。
蒋琬生于零陵郡湘乡县,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湘乡市,而表弟刘敏则生于零陵郡泉陵县,即如今的湖南省永州市一带。尽管两人具体的生卒年和早年经历不太明朗,但《三国志》中提到蒋琬和刘敏从小便有名,二人年少成名,才华出众,可以推测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人生起点都极为相似。从文献记载来看,蒋琬与刘敏的年纪相近,两人彼此关照,才子般的身份和才华令他们成为各自时代的佼佼者。
展开剩余74%延熙六年(243年),蒋琬大将军因病重,王平被任命为镇北大将军,调任汉中守卫。次年,曹魏大将军曹爽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,当时汉中守军人数仅为三万。面对魏军的巨大压力,众多蜀汉将领纷纷建议放弃阳平关,以待后援。然而,王平坚持认为,若阳平关失守,魏军将对汉中形成巨大的威胁,无法容忍此种风险。这时,刘敏以左护军身份支持王平的决定,并提出了自己的计划。
刘敏率军在今陕西汉中洋县北的兴势山上占据有利地形,布置军旗虚张声势,令魏军看到满山遍布的旗帜时产生了顾虑,魏军在没有确切情报的情况下,未敢贸然进攻。此举为费祎率领的援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随着蜀汉援军的到来,曹爽不得不退兵,而刘敏在此战中表现卓越,凭此功勋被封为云亭侯,名声大振。
潘濬,蒋琬的另一个表弟,生于武陵郡汉寿县,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。根据《吴书》记载,潘濬聪慧机警,能解复杂问题,且深得人心。荆州牧刘表得知潘濬才学过人,便召其为江夏从事。潘濬上任后迅速整顿江夏,亲自审理案件,严惩腐败,尤其是对沙羡县县长的严惩,使整个江夏郡都为之震动。
后来,潘濬曾任湘乡县县长,深得当地百姓爱戴。刘备占据荆州后,潘濬被任命为治中从事,负责管理荆州事务。尽管刘备前往蜀地后将他留下来处理后方事务,关羽的兵败和死于东吴的部分原因,正与潘濬当时留下的两位镇守荆州的文官——麋芳和士仁不和相关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总结说,关羽虽善待士兵,却对文官士大夫们态度傲慢,最终导致了这些将领的叛变。
作为文官的潘濬与关羽之间并不和睦,尽管如此,他始终忠诚于自己的职务,并未背叛蜀汉。孙权夺取荆州后,潘濬没有立即归顺,而是闭门不出,装病避开东吴的接触。为了说服潘濬,孙权亲自登门拜访,用真诚的话语与潘濬商谈,终于说服他投效东吴。
不久后,武陵部从事樊伷打算联合五溪蛮夷支持刘备,进而控制武陵郡。孙权询问熟知荆州事务的潘濬如何应对此事。潘濬凭借与樊伷的交情,深知他并无真正的才能,果断建议只需派遣五千兵力。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,并指派潘濬亲自率兵前往平定,最终以潘濬的高效指挥,斩杀了樊伷,成功稳定了局势。潘濬在孙权麾下的表现也十分突出,迅速升为奋威将军,并被封为常迁亭侯。
黄龙元年(229年),孙权称帝,潘濬被任命为少府,并封为刘阳侯。随后,他被提升为太常,并受命平定五溪蛮夷的叛乱。在潘濬的指挥下,五溪蛮夷受到了重创,长期以来威胁东吴的局面得以根本解决。此后,他与陆逊一同管理荆州,保证了东吴的稳定。
嘉禾四年(235年),蒋琬就任蜀汉大将军时,传闻称潘濬曾暗中联系蒋琬,欲再度投奔蜀汉。此事迅速传到孙权耳中,武陵太守卫旌上报给孙权,孙权当即表示潘濬绝不可能做出此种行为,并且严惩了卫旌未经核实的报告。潘濬自投东吴后,一直忠心耿耿,深得孙权信任,甚至在孙权宠信吕壹时,潘濬和陆逊常常在讨论政治时一同流泪。
赤乌二年(239年),潘濬去世。作为一位曾为蜀汉效力的降臣,潘濬在东吴的官职升至太常,并有望成为丞相。他的忠诚和才干得到了包括吕壹在内的东吴高层的认可。与蒋琬、诸葛亮兄弟在各自国家的地位相似,潘濬和蒋琬的表弟关系显得尤为有趣,两对兄弟分别在两个敌对势力之间展开了各自的精彩人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网配资-富牛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网站官网-外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