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火得一塌糊涂,成为足球界乃至整个文体领域的热门话题。开赛仅三周,“苏超”便以场均观众近万、网络话题播放量超亿的盛况成为现象级IP。端午节期间,“苏超”持续霸榜热搜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等纷纷跟进报道。“苏超”点燃了全民热情,也照亮了影视业破局之路。
“苏超”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地域文化基因、全民参与机制、玩梗式传播、产业联动和多元主体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首先,它巧妙利用地域特色与文化认同。各球队以城市命名,让球场成为江苏13座城市文化、精神与实力的比拼擂台。这种将城市荣誉与足球激情紧密相连的机制,大大增强球员的使命感和球迷的归属感。赛前“散装江苏”“十三太保”等自媒体热梗的情绪铺垫,叠加亲民化的官方报道,让“苏超”话题迅速破圈。其次,注重群众参与与情绪共鸣。“苏超”以“草根球员”的真实故事引发大众情感共振,让体育精神突破竞技边界,吸引大量民众关注和参与。最后,政府协同与专业运营的“双轮驱动”至关重要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,为赛事注入公信力与发展动力;专业运营团队构建商业化运作体系,从赛事包装、品牌营销到数据运营,都对标职业联赛标准,在确保赛事扎根群众的同时,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命力。
“苏超”模式恰似一剂良方,为困局中的影视业带来启示——真正的共情力来自对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。“苏超”各球队所代表的城市文化,是赛事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。影视业同样可以深挖不同地域文化特色,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。中国地大物博,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,从东北的冰雪文化到江南的水乡文化,从西北的大漠文化到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,每一种文化都蕴含无尽的创作素材。通过挖掘地域文化,影视作品不仅能够为观众带来新鲜视听体验,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。在这方面,全国各地方台都有文章可做,都有内容可挖。如何调动内部原创动力是业界需要思考的首要因素。
“苏超”的火爆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,从球员到球迷,每个人都在赛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乐趣。影视创作要从“作者表达”转向“社群共建”,借鉴 “苏超”的“半职业化”定位。这意味着开放创作环节——从剧本众筹、取景地投票到市民演员招募,让影视制作过程成为一场全民共创的文化实践。为创作者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,挖掘民间的创作潜力。当大众积极参与影视创作,不仅能为行业带来更多新鲜创意和视角,还能让影视作品更贴近观众需求和喜好。
“苏超”的成功还得益于专业运营团队构建的商业化运作体系,多产业联动、多元主体协同,做好“流量”运营、“留量”经营。“苏超”联赛持续火热,作为东道主的宿迁和常州开启“花式宠粉”模式。
常州开启“全城宠客”模式。除了推出恐龙主题应援巴士上路巡游、开启恐龙和足球专题地铁专列,外地来常球迷游客均可享受、参与交通免费乘坐、行李寄存与宠物托管、免费“苏超”直通车、票根消费享折扣、“看球游城赢大奖”等一系列服务与活动。宿迁在赛场周边打造特色“优品市集”。众多优质商家入驻,涵盖宿迁本地特色品牌和优质产品;推出“跟着‘苏超’免费游宿迁”活动,球迷凭比赛票根,不仅能免费畅玩当地15个热门景区,还能解锁专属福利。
影视业同样需要专业运营和产业协同,包括从项目策划、资金筹集、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运作。在项目策划阶段,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,了解观众需求和市场趋势,制定合理的创作方向。资金筹集方面,拓宽融资渠道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影视产业。拍摄制作过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,提高制作质量。宣传发行环节,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营销手段,精准定位目标受众,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;大力推进文旅融合,持续拓展IP影响力等。
当然,影视业与足球赛事有着不同特点和规律,但在挖掘特色、鼓励参与、专业运营和产业融合等方面,两者有着共通之处。影视业如果能够从中汲取灵感,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实践,相信一定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。
(方世彤 英国志奋领学者,Stirling大学传媒管理硕士,长期致力于电视传媒的发展研究和咨询顾问工作。)
投稿请发送至邮箱:
zongyiweekly@163.com
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,并附上原文链接。
富牛网配资-富牛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网站官网-外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