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码《品·见》高层访谈栏目
本期嘉宾:星纪魅族集团CEO 黄质潘
作者 | 张楠
本期精彩观点:
1.未来十到二十年,手机仍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终端。
2.我们的体量无法与头部厂商抗衡,必须把每一分资源都用在‘刀刃’上”。
3.折叠屏投入高,返修率超20%,技术尚不成熟,魅族首选将把直板机体验做到极致。
4.Flyme Auto目前没有直接向用户收费的计划。
5.我们更聚焦于综合体验优化,而不是参与极端参数竞争。
当智能手机行业步入增长“平台期”,头部效应加剧;当智能座舱从“概念热”走向“落地战”,生态融合陷入瓶颈——在这样的行业十字路口,魅族的每一步选择都备受关注。
近日,饱受行业关注的魅族22手机新品发布,网易数码专访了星纪魅族集团CEO黄质潘,以“归航”为核心,深入拆解了魅族在手机产品迭代、Flyme Auto生态构建、资源分配平衡等关键议题上的思考,既不回避当前的资源差距与市场挑战,也清晰勾勒出中小厂商在行业变局中的生存逻辑与长期布局。
魅族22延期:不是技术困局,而是资源与节奏的理性校准
提及魅族22的延期,黄质潘并未简单归因,而是将其置于公司战略调整与行业环境变化的双重坐标系中展开。
这款原计划2025年618前亮相的旗舰机型,从筹备到工程机落地,始终伴随着“平衡的难题”——在6.3英寸的“黄金尺寸”机身上,既要承载用户对设计轻薄的期待,又要满足影像硬件的堆叠、续航容量的保障与性能释放的稳定,“每一项需求单独实现都不难,但要在有限的机身空间里做到‘无短板’,比我们最初预想的难得多”。
延期的背后,更有着深层的战略与外部环境考量。黄质潘直言,过去一年魅族的业务调整不仅涉及组织架构,更牵动研发方向的优化,同时,战略层面的目标也让团队必须重新审视产品节奏:“如果为了赶618节点仓促发布,可能会牺牲部分体验,这不符合我们对旗舰机的定位。”与此同时,手机行业的“寒意”也切实影响着魅族的决策——整体增长趋缓意味着市场容错率降低,竞争格局稳定则让中小厂商的突围难度加大,“更关键的是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融资压力,我们的体量无法与头部厂商抗衡,必须把每一分资源都用在‘刀刃’上”。
“日常场景下,无论是光线充足的户外还是弱光室内,算法都能稳定输出。”他现场展示了几张自己拍摄的照片,此前在池塘边用长焦拍摄一两米外的蜻蜓,画面清晰度超出预期;莲蓬的微距样张则通过细节刻画,让普通景物呈现出“质感张力”,“这些真实的拍摄体验让我们有信心,后续通过OTA升级,影像能力还能再上一个台阶”。
手机业务:在“资源约束”下坚守迭代逻辑,拒绝“盲目跟风”
面对媒体关于“手机业务如何重回主流”的问题,黄质潘给出的答案并非“激进扩张”,而是“聚焦与务实”。
在他看来,魅族当前的手机业务迭代,必须围绕“资源有限”这一核心前提展开——数字系列坚持“每年一款旗舰”,绝非随意选择,而是经过成本与体验的精密测算:“以我们的体量,同时推进多款旗舰或Pro版本,必然会分散资源,最终导致每款产品都‘不极致’。”
这种“聚焦”背后,是对用户需求与行业趋势的深度判断。黄质潘强调,数字系列的核心价值在于“平台性能的领先性”,这不仅是SOC算力、游戏体验的需求,更是支撑影像、多任务等日常场景的基础:“现在用户可能不再频繁玩大型游戏,但打开多个应用、处理高清视频时,高性能平台的优势就会凸显;而且从技术验证角度,不做高负载测试,就无法真正了解硬件的极限,也就无法优化日常使用中的流畅度。”他进一步透露,团队甚至在思考“减法”——考虑去掉广角镜头,通过算法替代其功能,“把机身空间留给更好的主摄和长焦,既能提升核心影像能力,又能让机身更轻薄,这是‘不堆参数、重体验’的产品哲学”。
对于Note系列,黄质潘将其定位为“大众市场的基石”,聚焦“好用耐用”与性价比:“现在很多用户不再追求‘年年换机’,长周期使用体验变得更重要,Note系列就是要满足这种需求——续航扎实、系统稳定、价格亲民,成为消费者‘放心选择’的产品。”而关于行业热门的折叠屏,他则明确表示“暂时不布局”,理由直指技术与市场的现实瓶颈:“折叠屏的投入是直板机的2.5倍,返修率普遍超过20%,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;而且用户群体相对小众,以我们的资源,与其在折叠屏上‘试水’,不如把直板机的体验做到极致。”此外,他提及的“模块化手机”计划(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发布),则被视为魅族对未来手机形态的“谨慎探索”——不盲目跟风,而是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寻找差异化路径。
Flyme Auto:以“开放底座”破局智能座舱困境,构建“手机-车机”协同生态
在手机业务之外,Flyme Auto是魅族当前最受关注的战略板块,也是黄质潘口中“与未来对话的关键”。谈及智能座舱行业“互联平台期”的现状,黄质潘并未回避痛点,而是直指核心矛盾:“手机与车机的融合,最初是用户需求推动的——开车时用手机不安全,所以需要互联;但深度融合后的商业价值行业内都在进一步探索,因为车机应用分发没有形成手机级的用户量级,MAU(月活跃用户)动不动过亿的场景在车机端不存在,UP值(用户平均收入)自然难以提升。”
正是基于这种行业判断,魅族为Flyme Auto选择了“开放底座”的差异化路径——区别于友商的封闭模式与自研自用,黄质潘将其比喻为“车载安卓”:“车企不需要重复开发底层系统,只需专注于HMI(人机交互)层的定制与设计,比如吉利旗下的银河、领克,都有自己风格的Flyme Auto版本;一些国民汽车品牌则基于安卓系统和芯擎芯片,与我们共同开发OS,这既保证了底层体验的一致性,又能发挥车企的品牌个性。”星纪魅族副总裁彭翻补充的细节更能体现这一模式的优势:“以前每款车适配应用都要收取高额定制费,现在通过‘小窗模式’等功能实现跨端体验统一,大大降低了B端商业化门槛;而且高通车规级芯片与手机8系芯片共享架构,手机先用到的先进制程,能平滑迁移到车机,研发资源可以复用。”
在商业化层面,黄质潘坦言“仍处于投入期”:“目前没有直接向用户收费的计划,唯一涉及付费的是第三方服务(如QQ音乐会员),那是内容方的商业模式。”但他也强调,Flyme Auto在吉利体系内已实现“投入产出打正”——200-300人的团队负责主线版本与基线开发,适配的车型中,星愿等10万以下车型月销已超4万台,“通过服务吉利,我们能回收部分成本;同时拓展外部合作,比如与全球知名车企签约,未来目标是三年内实现吉利体系内500万搭载量,外部先争取50万树立标杆”。
针对中国智能汽车出海的痛点,黄质潘透露Flyme Auto国际版正在推进:“海外市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不足,尤其是Google GMS授权难,很多出海车型甚至没有生态服务。我们的国际版一方面支持接入Google生态,另一方面通过手车互联实现流量共享,让海外用户能无缝使用手机上的服务,这不仅解决了适配问题,也可能孕育新的商业模式。”而对于未来的技术突破点,他提到了UWB(超宽带)技术:“目前还没在车机大规模普及,但它能提供低延时、高精度的定位,未来可能成为手机-车机互联的新锚点;AI也是重要方向,当手机成为‘个人AI枢纽’,与车机深度融合后,可能会诞生全新的场景化体验。”
“归航”:在行业喧嚣中回归本质,以“务实”应对挑战
“归航”是黄质潘在专访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,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产品策略,更渗透到组织管理、资源分配与品牌建设的每一个环节。在黄质潘看来,“归航”首先意味着“回归初心”——不再盲目扩张业务,而是聚焦产品与用户体验:“我们把主要团队集中在珠海,上海和深圳只保留办事处,分别负责研发和商业化,就是为了减少沟通成本,让团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。”
这种“专注”也体现在AI战略的调整上。黄质潘坦言,早年“All in AI”的说法“有些虚”,现在团队更强调“落地价值”:“有些友商过度追求AI营销,这偏离了技术应用的初衷。我们现在优先优化对话、翻译、修图等能真正提升用户体验的功能,先把现有版本的稳定性做好——用户反馈我们之前‘画饼太多’,魅族是‘听劝’的品牌,要做能交付的体验。”
在资源分配上,黄质潘透露了魅族的“模块化管理”逻辑:“Auto团队与Flyme OS团队有部分交叉,但基本独立运作;手机有固定的硬件团队,XR业务也有专属团队,资源冲突不大。公司70%的人员属于研发,其中软件占60%,硬件占10%,核心资源仍向手机倾斜——因为手机是当前最佳的AI设备载体,涵盖了其他AI设备的大部分功能,眼镜、手表更多是补充形态。”他不回避与头部厂商的资源差距:“有的友商仅影像团队就有几千人,我们确实难以企及,但现在手机技术趋于扁平化,很多高端技术已经有前人铺路,我们可以更聚焦于综合体验优化,而不是参与极端参数竞争。”
品牌建设方面,黄质潘与星纪魅族中国区CMO万志强共同强调“摆脱对标,塑造独特心智”。万志强提到,行业长期陷入“对标哲学”,但手机已进入成熟阶段,“魅族或许不是基础最强的品牌,但设计和体验完全可以做到领先”。 比如与福建舰的联名合作,以及此前和山东舰、歼20的联名合作,“不同于一些品牌热衷于日韩联名,我们更愿意体现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”;而PΛNDΛER品牌则被定位为“潮流文化IP”,“不是传统的手机配件,而是承载年轻人情感与价值认同的跨品类探索,覆盖键盘、电竞、手办等领域”。
面对“当前困难是过去22年总和”的说法,黄质潘和万志强都保持了理性看待:“困难主要源于期望与实际进展的错位——手机行业头部效应明显,我们无法在每个领域都做到最好,但在车机、眼镜等领域的专利量和交互创新其实处于领先,只是关注度不如手机。”他对未来仍有信心:“手机市场足够大,生命周期足够长,只要我们坚持留在牌桌上,聚焦核心用户群体,通过一代代产品提升体验,两三年时间是可以做起来的。未来十到二十年,手机仍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终端,而Flyme Auto则是我们布局未来的重要支点——‘归航’不是退缩,而是为了更稳健地前行。”
作者:张楠
富牛网配资-富牛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网站官网-外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